小蓝耳辉椋鸟(英文名:Lesser Blue-eared Starling,学名:Lamprotornis chloropterus),是雀形目椋鸟科丽辉椋鸟属的鸟类。体长约18厘米、重63–86克的小型辉椋鸟,因耳羽具金属蓝斑而得名。该鸟分布于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广阔区域,分化为两个亚种:指名亚种(L. c. chloropterus)见于西非至东北非,而L. c. elisabeth则分布于东南非的米翁博林地。它们栖息于稀树草原、农田、灌丛及米翁博(Brachystegia)林地,常结群活动,以果实、花蜜及昆虫为食。
外形特征:成鸟通体具金属辉光:额、头顶、后颈及上体呈亮蓝绿色,尾上覆羽端部可见暗斑;眼先与耳覆羽看似黑色,耳区呈现金属蓝斑,形成显著“蓝耳”;翼蓝绿,初级覆羽闪蓝光,中、大覆羽及三级飞羽端部具暗天鹅绒色斑,肩角具铜紫色斑块;尾羽亮蓝绿;颏、喉、胸、大部分腹部及尾下覆羽亮蓝绿,两胁、股部及腹中心呈紫蓝色;虹膜橙黄色;嘴与足黑色。两性相似。幼鸟上体带绿色光泽,翼覆羽无暗斑,肩斑与耳斑暗而不显,喉及下体灰褐沾灰,虹膜棕至灰色。elisabeth亚种成鸟较指名亚种略黯淡,幼鸟下体呈独特的赤褐色。
鸣叫特征:鸣唱为6–12个音节的简单乐句,近似“chip chirrew kwip kreeup kwip krip cheeu”;警戒时发出粗糙“chair”声;飞行时发出清脆的“wirri-gwirri”。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各类林地,西部与北部种群多见于稀树草原林地、农田及灌丛,南部elisabeth亚种繁殖期集中在米翁博林地,繁殖后扩散至城镇与花园。海拔分布因地而异:大部地区为低地,肯尼亚西北部种群高于1000 米,东南部为沿海;南部多在800 m以上,马拉维可达1700 米。多数区域为留鸟,仅局部移动;尼日利亚种群随降雨季节变化,苏丹喀土穆地区仅在7–10月出现,赞比亚北部旱季可见。食性包括果实(如Sterculia quinqueloba、Ficus natalensis、Azadirachta、Michelia champaca)、花蜜(Bombax)及昆虫(鞘翅目、等翅目、鳞翅目幼虫、直翅目等),既在树上也在地面觅食;繁殖期成对,其他时期结成小群至大群,常与同属的蓝耳丽椋鸟、紫辉椋鸟、铜绿辉椋鸟、楔尾辉椋鸟及斑椋鸟白腹紫椋鸟混群;非繁殖期夜间可聚集500–1200只,赞比亚曾记录逾万只共栖于芦苇丛或树上,有时与蓝耳丽椋鸟和肉垂椋鸟同栖。
生长繁殖:繁殖期随地区差异:尼日利亚(可能加纳)2–4月;刚果民主共和国北部3月、东南部9–10月;厄立特里亚6–7月,埃塞俄比亚与肯尼亚5–6月;南部elisabeth亚种主要9–10月,马拉维延至12月,津巴布韦可能至次年3月。推测为单配制,有合作繁殖记录。巢由干草与枯叶堆成,置于树洞或树干与枯皮之间的空隙;每窝2–5枚淡蓝绿色卵,稀疏地点缀灰与锈红斑;双亲共同育雏,孵化期与育雏期尚无数据。
区别辨识:与同属其他辉椋鸟相比,本种体型较小、尾较短,耳区具明显金属蓝斑,肩角具铜紫色斑块。elisabeth亚种成鸟较指名亚种略黯淡,幼鸟下体赤褐色易于区分。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指名亚种繁殖区:西起塞内加尔、冈比亚、几内亚比绍、几内亚、毛里塔尼亚南端、塞拉利昂北部、马里南部与科特迪瓦北部,东至乍得中东部、中非共和国、苏丹南部、南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西北部、埃塞俄比亚西部、厄立特里亚、乌干达中部及肯尼亚西北部(Kongelai陡崖)。elisabeth亚种繁殖区:中部与南部坦桑尼亚、刚果民主共和国东南部、赞比亚与马拉维,南至纳米比亚东北角(卡普里维地带)、莫桑比克西部与津巴布韦。非繁殖期elizabeth亚种可扩散进入城镇花园,偶尔记录于南非东北端并已有繁殖记录。
其他:亚种elisabeth有时被视作独立种,主要依据幼鸟下体更赤褐,而成鸟形态与叫声差异甚微;文献中曾提出cyanogenys亚种(苏丹森纳尔),现归并为指名亚种之异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小蓝耳辉椋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小蓝耳辉椋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