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双领花蜜鸟

Northern Double-collared Sunbird Cinnyris reichenowi

北双领花蜜鸟(英文名:Northern Double-collared Sunbird,学名:Cinnyris reichenowi),是雀形目太阳鸟科双领花蜜鸟属的鸟类。中等体型花蜜鸟。雄鸟羽色鲜艳,具金属绿、红、紫三色胸带,肩侧隐有黄色羽簇;雌鸟褐橄榄色,无显著花纹。分布于非洲中部山地森林、林缘、灌丛及花园,垂直迁移明显。以昆虫、蜘蛛与花蜜为食,繁殖期因地而异,巢悬于2–15米高处。

外形特征:体长11–12厘米,体重5–10克。雄鸟:头、颈背、背、颊及喉呈带钢蓝光泽的金属绿色;腰灰褐,羽端橄榄色;尾上覆羽金属紫色;尾羽黑色具蓝色光泽;翼上覆羽及飞羽暗褐,小覆羽金属绿;喉下有一条细紫带,其下为猩红胸带;胸侧具黄色羽簇,可隐藏;余下体羽暗橄榄褐,略浅;虹膜黑或暗褐,喙与足黑色。雌鸟:上体与颊淡褐橄榄绿,飞羽羽缘橄榄黄;尾甚暗褐;颏和喉灰,喉部橄榄渲染明显;下体较上体淡橄榄,腹部带黄色调,腋羽淡黄,翼下覆羽白色;虹膜暗褐,喙与足黑色。未成熟雄鸟似雌鸟。亚种preussi与指名亚种极似,但喙更长(16–19毫米对指名亚种14–15毫米),腹部更褐、橄榄色少。

鸣叫特征:preussi亚种鸣声为“chup-chup-ch-ch-ch-ch”或“tsup-tsup”接一连串婉转颤音,中间夹杂约10声“psee”。指名亚种鸣声先为两声起始,继以快速啭鸣,随后“tsip…tsweet..sususususrisrisri-tsew-tsutsu-tsu”。叫声包括多种尖锐的“zeet”或“chip”。

生活习性:栖息于喀麦隆及比奥科山地石南灌丛,亦下至海平面;在东非栖于山地、次生及河岸森林、林缘、种植园与花园。分布上限可达卢旺达2450米、苏丹1800米以上。喀麦隆种群具垂直迁移现象,雨季7–9月降至繁殖区以下;东非亦类似,12月在肯尼亚埃尔贡山2800米处常见,7月则不见。单独或成对觅食,非繁殖期亦结群,偶见混群;从刺桐、森林树种、芦荟、桑寄生科植物、草本、蓟类与藤蔓吸食花蜜,并盗吸朱槿花蜜。

生长繁殖:产卵记录:尼日利亚11月,喀麦隆8月至翌年2月,刚果民主共和国5月与11月,卢旺达11月及1–2月,乌干达1月与8–9月,肯尼亚7月。雌鸟独力筑巢,巢圆顶带短门廊,由草、苔藓、地衣与纤维以蛛丝黏合,内衬羽毛,悬于2–15米高的覆苔藓树枝间,隐蔽良好。每窝1–2枚卵,卵色淡紫灰或粉灰,密布黑褐或褐色斑点,并具灰斑及黑色条纹。

区别辨识:雄鸟与东非双领花蜜鸟绿腹花蜜鸟极似,但凭红胸带上方的紫色边带可区分。雌鸟与东非双领花蜜鸟难辨,但无绿腹花蜜鸟之淡色眉纹,因而可与之区分。亦似施氏花蜜鸟,但体型更小,尾与喙更短。亚种preussi与指名亚种区别主要在于喙长及腹部色调。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指名亚种分布于南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东北部、乌干达西南部、东北部及东部、卢旺达、布隆迪及肯尼亚西部与中部。亚种preussi见于比奥科岛、尼日利亚东南部、喀麦隆及中非共和国西北部。

其他:本种原置于Nectarinia属时,种本名因重名被替换为kikuyuensis;preussi因命名优先而成为指名亚种。曾提出的genderuensis(喀麦隆阿达马瓦高原Genderu山)与parvirostris(比奥科岛)被视为preussi的异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北双领花蜜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北双领花蜜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